中新网兰州11月7日电(记者魏建军李亚龙)“印象中,用纸包裹住的烧鸡渗出黄黄的鸡油,肉香味弥漫整个车厢……”甘肃静宁“烧鸡大王”第三代传承人王东升回忆,上世纪80年代,当地人去外地走亲访友,都会带上烧鸡,引得整个车厢的人“望鸡止渴”。
立冬前夕,享誉丝绸之路的静宁烧鸡,随着气温的降低销量却逐渐升温。南来北往的人路过静宁时,很都会选择停留吃个午饭亦或是“带只烧鸡”,“闻香千里外,味从鸡肉来”,凡到此地的人们都有一种“不吃静宁烧鸡不足以饱口福”之感。
静宁烧鸡亦称静宁卤鸡,是当地特色传统名吃,已有上百年历史。被授予“中华**”品牌和甘肃省“地方名优小吃”,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。因其形色美观、鲜嫩味美、囟色褐红、肉香味厚、爽口不腻,驰名西北地区。
“有热烧鸡了……”这句能持续十秒的吆喝声,是王东升小时候听到父亲大清早喊的**多的话,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,街坊邻里**熟知的“标志性”话语之一。与父亲卖烧鸡的日子,是王东升**幸福的日子。“虽然父亲不让吃,但我总是趁父亲不注意,偷吃一点。”
在王东升的印象中,父亲上午卖完烧鸡,便背起背篓去几十里外的乡下“找土鸡”,脚印几乎踏遍了整个静宁农村。凌晨三四点,每当王东升熟睡时,酥脆入魂的肉香味就钻到他的鼻子里,无奈的他只能吞咽几下口水,在清晨起床后趁着卤完的鸡汤还未凉,盛一点泡馍馍吃。
“那个年代,烧鸡可是‘奢侈品’。”王东升说,烧鸡一般不按只卖,除了鸡翅和鸡爪,肉都是切片卖,能吃得起整只鸡的人很少。尤其麻纸包裹的烧鸡,渗出的黄油,在阳光的照射下,金灿灿的,让人直掉口水,就连那张纸都舍不得扔,吃完都要嗦一下指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