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宁县东关高家烧鸡店

静宁高家烧鸡_甘肃名小吃,地标名吃

发布时间:2025-02-23

我**次吃烧鸡是在静宁饭店,就是现在东关汽车站高家烧鸡所在的位置。

 

走进饭店,靠窗摆着六七张大圆桌,隔着八九个长长的窗子可以看见后厨 ,做饭的师傅们都带着高高的白帽子,上衣也是白色的,袖子上套着袖套,外面系着一个大围裙。父亲把一张小纸片交给第三个窗口的女孩,说要三碗烩面,我在一边寻思着:“坏了的面怎么吃呢?”端上来看时,饭面上漂着红色的辣椒油,点缀着一点儿**、豆腐片和指甲大小的肉丁——和母亲做的面片差不多,只是这名字有点独特,而且碗出奇的大。

 

晕车使我记不起那碗烩面的香味。父亲说:“路还远着呢,买只烧鸡吧!”跟着父亲出了饭店,这才发现车站两边有很多卖烧鸡的,大点的挂着“烧鸡大王”“烧鸡状元”的招牌 ,有独立的店面;小点儿的只一个高过人头的上下两层的大柜子。上层当展台,展台的后面都装了镜子,烧鸡摆在镜子前,上面又挂一盏明晃晃的灯泡,金黄金黄,油亮油亮的,整条街都飘着香气。柜台边摞着一摞大饼,也是金黄金黄的,镜里镜外的晃在眼前,叫人忍不住咽口水。

 

店主选了一只偏大的,用两张油纸包起来,又乐呵呵地包了一包鸡杂塞给父亲:有鸡爪、鸡胃、鸡心。现在这些也论斤称两,不再是附赠品。

母亲撕下两条鸡腿分给我和姐姐,可惜我无福消受,只撕下一点儿鸡皮含在嘴里,真的很香!父亲说吃了翅膀可以飞,我信以为真,吃了半个鸡翅膀,原来那种香气是一直浸到鸡骨头里去的,每一根纤维都透着香。

 

 卖烧鸡也需闻香识鸡。每家作坊各有各的秘诀,各有各的风味,味道这东西认死理,口口相传可以成就一个品牌,每个思念家乡的人念的就是**初的味道。

 

“要想烧鸡香,八料加老汤。”八料就是陈皮、肉桂、豆蔻、良姜、丁香、砂仁、草果和白芷八种佐料;老汤就是煮鸡的陈汤。每煮一锅鸡,必须加上头锅的老汤,如此沿袭,越老越好。高家烧鸡的老汤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,每一次熬煮,都浸透着主人美好的向往。熬,原本就是生活的真谛。

 

原料鸡都是百里挑一、健康无病、活蹦乱跳的鸡娃子,这才配得上肥嫩鲜香的标准。宰杀后放净血,在热水中浸烫、煺净毛,取出内脏,冲洗干净。再在清水中浸泡去除血水,捞出、上架,晾干表皮水分。

 

 传统医学圣典中的养生智慧,在静宁烧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《黄帝内经》中的治病之法和《本草纲目》中的用药之道,传递的就是药食同源的思想精髓。准确来说,静宁烧鸡的配料包里有二十多味中草药。药补不如食补,便是健康箴言。

 生鸡入汤前,在每只鸡肚里都用杏木或枣木的木楔子撑起,保证出锅时有型有范儿。

 

配料、烹煮是**关键的工序。将晾好的鸡放入锅里,兑上老汤,配好佐料,用武火煮沸,再用文火慢煮。五六个小时的熬煮,满房满院升腾着香气。欲速则不达,耐得住性子,稳得住火候,才叫有滋有味。

 

一锅老汤煨五十只鸡,不多不少,都有定数。**一道工序是刷香油,有点像国画家着色。生活不易,多少得有点童话情趣,把日子描画描画就美了,不苦了。

 

每回看见电影里播放绿林好汉大口吃鸡的片段,我就想把静宁烧鸡给他一只,根本用不着他那么用力撕咬。在做大品牌的过程中,这样的广告确是好的,但需得冒险。

 

“闻香千里外,味从鸡肉来。” 烧鸡是静宁的一张名片,享有“中华**”的美誉,也是静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 

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,吃过鸡肉,见过鸡跑,这次,终于走进高家烧鸡作坊,算是遂了心愿。

 

瞧瞧这些孩子们,他们比我幸运许多,可以趴在锅台边上品尝中华名优产品。若干年后,他们也一定会谈起在高家烧鸡作坊里抢着吃烧鸡的情景。

 

如今,随着“静宁金果”产业的不断发展,经营烧鸡作坊的商家减了不少,每次经过东关车站,我都会想起那一排高高低低的烧鸡“专柜”和那些淳朴的笑脸,想念那年那一只烧鸡的香。


分享:

【如果您还没有关注“公司名称”手机网站】

Top